让数学“看得见、摸得着、讲得清”的学习神器
你有没有听过孩子这样描述一个图形:“就是那个三条边一样的三角形!”
或者在做题时卡在术语上,不懂“分数单位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
不是孩子不会做题,而是他们缺少“数学语言”的工具箱。

这本来自美国的畅销数学词典——《Math Dictionary for Kids》,正是为了帮孩子搭建起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,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触手可及的知识地图。
🧠 一本“图解+分层+练习”的全能型数学词典
📖 作者:Theresa R. Fitzgerald
👦 适读年龄:4–9年级(大致对应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)
🧩 收录词条:500+
📘 涵盖领域:加法、代数、几何、分数、小数、测量、统计、概率、问题解决等核心内容

这不是一本你读完就合上的工具书,而是一本能天天翻、翻了就能用的“数学语言手册”。
✳️ 用“图像+语言”连接孩子与数学世界
这本词典不是按知识顺序编排,而是以字母顺序+主题聚类的方式呈现,便于随查随用。举几个词条例子,你就能体会它的用心:
🟡 Fraction(分数):用披萨切片图演示1/2、3/4;
🟠 Parallelogram(平行四边形):图示边长、角度、对边关系;
🔵 Pythagorean Theorem(勾股定理):配三角形面积模型,辅助理解公式来源。

而在“Word Build”栏目中,还会将相关词条串联起来,如“对称轴 → 镶嵌 → 图形变换”,帮助孩子形成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。
🎨 不仅懂术语,更会用术语
1️⃣ 可视化解释 + 情境化例题
每个词条都采用“三段式设计”:
定义 + 图示 + 应用例题
比如讲“角度(Angle)”时,先画图,再用“钟表时间”“足球传球角度”解释度数大小。

孩子不再死记硬背,而是真正看懂→理解→用出。
2️⃣ 分年级能力标注
术语按难度分为:
- ✅ 4–6年级:认识几何图形、理解分数含义、掌握基础代数符号;
- ✅ 7–9年级:理解一次函数图像、接触二次方程、学习概率推理等。

即使是同一个词条,低年级和高年级看到的重点不同,更适合“混龄教学”和进阶学习。
3️⃣ 每章配套“Check Your Understanding”练习
不是背完就完了,而是学完马上检验:
- ✏️ 配对题:圆周长公式配哪个词?
- 🎲 情景题:计算卡牌抽中SSR的概率;
- 🎁 设计题:画一个礼品盒并标出计算表面积的所需数据。

这些题目不仅检查记忆,更锻炼数学建模和表达能力。
4️⃣ 中英差异注释,适配国际学习语境
书中特别标出美式与英式术语的不同,如:
- 🇬🇧 Trapezium(英式:任意四边形)
- 🇺🇸 Trapezium(美式:梯形)
对于学国际课程、IB、IGCSE 的孩子非常友好,避免“术语混淆”带来的理解误差。

🌟 这本词典的“特别之处”
与《牛津小学数学词典》等常见工具书相比,它的三大特色更贴合当下学习需求:
✅ 问题解决导向
专设“问题解决策略”板块,教孩子如何:
- 拆分题意
- 制作信息图
- 用逆向思维找突破口
这对数学竞赛(如 AMC8、Math Kangaroo)和项目式学习非常实用。
✅ 动手互动性强
书中提供多个“剪贴活动页”,孩子可以自己做:
- 🎡 分数转盘
- 🔷 几何图形配对卡
- 🧮 简易计算工具模板
从手上动起来,思维才活起来。
🏫 如何用好这本词典?
📚 课堂场景
- 教师讲“数据统计”时,选用书中“民调图表”词条组织数据分析项目;
- 在介绍“几何”时引入“镶嵌 Tessellation”词条,让学生设计美术作品。
🏠 家庭自学
- 每天背3~5个词条,画出相关思维导图或制作词汇卡片;
- 遇到不懂的数学术语随时翻查,构建“个性化数学语言词库”。
🏆 竞赛/备考
- 用作AMC8等国际数学竞赛的术语准备;
- 衔接国际课程教材(如 MyMaths、Envision Math),提前建立数学术语意识。
📘 《Math Dictionary for Kids》是一本帮助孩子“把数学说清楚”的词典,也是一本让他们“真正看懂数学”的成长手册。
当孩子能从“我觉得它像……”过渡到“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,它的斜边是……”,
他们也在悄悄成长为拥有清晰逻辑表达和精确思维能力的学习者。
